多地出台政策举措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
发布日期: 2025-07-10 15:56
浏览次数:
信息来源: 证券日报 

7月8日,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等十一部门共同出台《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支持广州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实施意见》),聚焦广州科技创新重点领域,强化政策合力,优化科技金融发展生态,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,全面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效能。

科技创新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。今年以来,山东、海南、上海、天津等地纷纷出台政策举措,支持当地科技创新发展,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。

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今年地方出台的支持科技创新的举措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:更注重跨部门协同,形成政策合力;强化全生命周期支持,满足企业不同阶段需求;紧密结合地方产业优势,发展新质生产力。这些特点反映了地方政府对科技创新规律的深刻理解,有助于提高政策执行效率,降低企业成本,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。

建立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

科技企业从初创到成熟,不同阶段的需求各异。各地针对科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,设计了差异化的支持体系。

如《实施意见》提出,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。通过创新科技信贷产品和服务、提升股权市场支持能力、加大创投风投产投支持力度、拓宽债券融资渠道、发挥科技保险保障作用、加强跨境资金管理政策支持、推广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“缺口介入机制”等措施,搭建涵盖信贷、股权融资、债券融资、风投创投、科技保险、跨境融资等全方位、多层次、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。

《天津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工作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提出,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机制。加快构建“天使+创投+产业+并购”股权投资体系,充分发挥市级天使母基金、海河产业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作用,积极争取央企资金、资源来津布局,引导社会资本在津设立更多投资基金,形成覆盖科技型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,推动更多金融资本投早、投小、投长期、投硬科技。

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、资本市场监管与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郑登津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建立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。一方面,有助于提高科技企业的成活率与竞争力。初创期企业面临资金短缺、技术不成熟等问题,信贷、风投、创投等支持可帮助其获得启动资金;成长期企业需扩大规模、提升技术,股权融资、债券融资等能满足其资金需求,助力企业快速发展;成熟期企业注重创新升级与国际化,跨境融资等支持可助其拓展国际市场、开展前沿技术研发。

另一方面,有利于培育新兴产业与经济新动能。科技企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,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可推动更多科技企业成长壮大,促进新兴产业集群形成,为不同阶段科技企业提供精准支持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,推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,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创新性。

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

地方政府结合当地情况和特色,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进行布局。一方面,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焕新;另一方面,前瞻布局未来产业,加快前沿技术、颠覆性技术创新,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。

例如,今年4月份,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《关于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提出,营造动能强劲的科技创新产业生态。包括: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;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新赛道;推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。4月份,中共海南省委办公厅、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《关于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的意见》提出,紧紧围绕“向种图强”“向海图强”“向天图强”“向绿图强”“向数图强”,积极营造开放、创新、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,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。

“结合地方产业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,是因地制宜推动科技创新的有效路径。”朱克力表示,例如,海南围绕“向海图强”“向天图强”等方向,在海洋科技、航天科技等特色领域布局,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,这样既能避免同质化竞争,又能形成特色产业集群,提高产业竞争力。通过构建新质生产力集群,还能吸引相关企业和人才聚集,形成良性循环,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
强化跨部门协同

科技创新并非单一部门能够完成的任务。从政策举措来看,地方纷纷构建跨部门协同机制。例如,山东发布的《意见》提出,将山东打造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策源地,围绕科技创新政务生态、人才生态、产业生态、企业生态、金融生态、开放生态、研发生态、文化生态8个方面提出了26项重点任务,并强化科技、教育、财政、人才、产业、金融等政策协同。

5月份,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《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聚焦多部门协同、多主体联动,推动政府、企业、高校、科技社团等创新力量共建、共享、共促发展,构建开放协同的治理生态。

郑登津表示,打破传统“单兵作战”模式,构建跨部门协同机制是科技创新政策的重要进步。科技研发与创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,涉及资金、人才、技术转化等多个环节,单一部门难以全面覆盖。通过整合科技、教育部门资源培养创新人才,财政部门提供资金保障,产业与金融部门助力成果转化与产业化,形成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,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,避免政策冲突与资源浪费。

此外,区域协同创新趋势明显。《天津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工作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提出,建强京津冀协同创新重点载体。支持天津滨海—中关村科技园、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、武清京津产业新城、京津合作示范区等载体建设,全力推进重大标志性空间载体盘活,提升资源要素引聚能力和科创项目承载能力,加快推动“京津研发、区域转化”。

郑登津表示,相较于之前,今年以来地方发布的支持科技创新举措具有以下新特点:强调原始创新和创新策源地建设;关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落地;推进跨行政区域的产业协同创新;推动科技、产业、金融深度融合等。